有一天離開武德殿來到這小巷,意外地發現擇賢堂。

離台灣文學博物館不遠,位於中正路土地銀行對面小巷內的擇賢堂,創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是六堆客家人在台南所建之齋堂,外觀白色素淨,在四週現代樓房下自成恬靜一格。


看過日治時期古照片,修繕後的擇賢堂正殿看不出有明顯改變。擇賢堂是齋堂,屋頂是不追求功名等第的馬鞍脊,而非一般廟宇的燕尾脊,也沒有脊飾,樑柱的裝飾倒是比較多。

拜亭鰲魚雀替(雀替:樑柱交接處的飾物),鱼身龍頭,外貌兇狠的鰲魚也是想像動物。

龍形雀替

獅座,為一組對望的公母獅,廟裡長者特地提醒要拍攝。

擇賢堂對面的無名古厝,台南中西區為府城舊城區,有不少古厝散佈於小巷內。

擇賢堂規模小而溫馨,通往閣樓的樓梯很像海角七號阿嘉的家…

就如在台南逛巷子的典型樂趣,走出擇賢堂北端巷口赫然出現土地銀行古建物,這裡已可約略感受出台南舊城東高西低的下坡地勢。巷口邊現在是間咖啡館。我小學時常從這巷口前經過,渾然不知巷裡有這麼一間漂亮的古廟。
若不是你這位老台南人指點(喔喔 我不是指年紀啦 你懂的)
回覆刪除看到「擇賢堂」這名字
我八成會以為是命相館而自動忽略
想當初我阿公就是在某家叫「擇賢堂」的地方給我取名字的
看了你對擇賢堂的介紹
總覺這地方有種似曾相織的感覺
但地點不在府城
可能是在鹿港的小巷中
台南還蠻多"堂"的喔
回覆刪除其中報恩堂,覺得她外觀很樸實.很美,而且從外面看(裡面),還是老房子吔,網路上說它仍然是前.正.後三堂...縱深長達五十幾公尺...
說是可以按電鈴,進去參觀,可是還是不太好意思..哈哈,下一次,有勇氣時,就會去按鈴; 心裡還在想,早上10點會不會比較不打擾人家? 她們幾點會比較方便?? 等我了解了再上來跟二位報告...
按電鈴不須要勇氣,臉皮就夠了
回覆刪除現在列名古蹟修建都接受公款補助,開放大眾參觀是約定義務。
擇賢堂規模不大,但是有味道。
我比對過日治時期照片,幾乎都維持原貌,很可貴,
很難想到大路旁有這種恬靜的地方。
期待你們二位在地探子回報參觀訊息喔
回覆刪除呵呵 厚臉皮可是我這種死觀光客的專長哩~
這報恩堂外觀似乎比較像是民居
當地仕紳故居那一類的
就一些部落格的影像看來
和腦海中的社口大夫第有些許印象重疊
看來還是趕緊寫進口袋名單裡~
~這報恩堂外觀似乎比較像是民居~
回覆刪除你真的是有經驗哦, 因為報恩堂是日據時,
從省立台南醫院,遷到目前現址的~張姓家屋
想不到我已經晉升為"在地探子"了..哈哈
我是台北人..但是住台南很多年了..哈哈
告訴你們一件心裡的真心話
之前我常想,為什麼(算是命運安排嗎)我會到台南來...
直到最近,發現台灣的歷史,台灣最多的古蹟..
最有看頭的,最真實的,不就是台南嗎?
想想,當年這些故事上的荷蘭人,鄭芝龍,鄭成功..
明朝,清朝...就是站在和我站的同樣的一塊地
看到同樣的海,那些戎克船...
幸福吧~~~~~~
台南有三個齊堂,另外一個是鎮北坊的西華堂,
回覆刪除共同特色是樸素,因為都是修行之地,值得看看。
> 就是站在和我站的同樣的一塊地 看到同樣的海
這個有點揭穿了我的狂戀秘密,就是古蹟古地所傳達的時空延伸感
德化堂不算哦??
回覆刪除我也有點高興~~因為有點揭穿了您的狂戀秘密
ps我有照您的建議,mail觀光局~小西門的地址有誤
可是,粉久了,都没動靜,我已經盡力嘍~~
謝謝提醒,可能是門前車水馬龍,感覺沒那麼清幽
回覆刪除我忘了德化堂。
你就好人做到底打電話去說,這也是訓練勇氣的一種方法喔!
以後就不會再害怕按電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