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找回台灣的美學自信 -2008/4/29

從小生長在台南古蹟精華區,2008年春天為了 "鍛鍊身體",我開始以步行的方式走訪附近的古蹟,以不同以往的步伐重新接觸古蹟。相較於只看景點的跳躍式遊覽,步行可以感受到區域性的特質,獲得整體性的感動。文字和攝影都不是我的專長,圖以說文,文以記事,它們只是我記錄感動的工具,請閱者包涵。

過去我們常以為認識古蹟是一種責任,是種功課。的確,古蹟不只是讓我們得以隔空了解未能謀面的老祖先們是如何生活的最佳蛛絲馬跡,讓我感動的,它記陳了祖先們的生活美學態度。

這段時間以來府城古蹟前那些拿著相機取景猛拍的年輕人們,似乎也透露出府城古蹟如今是以美學的感動來吸引他們,而不再只是規定的功課,逛古蹟已成心靈享宴。

有天從公會堂前經過,那天陽光和氣氛很舒服,有對新人在公會堂拍婚照,嗯,那表示年輕人也能接受古建物的美學罷!?的確,各個角度的公會堂都呈現了光復後建築所沒有的圓滿幸福感。

很可惜,可能絕大多數年輕人心中的美學都是西方的,歐美的...很少會連結到我們自己老祖宗的美學,希望有一天也能看到年輕人們懷抱著幸福的藝術歸屬感到祀典武廟的朱牆下拍婚紗照。

住在這個處處充滿歷史痕跡的城市裡,很難不對咱自己的歷史興起遐想和問號,網誌裡對台灣歷史的白話隨想,是不具嚴謹的個人主觀心情感受。(未完





Fugue in G minor by B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