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赤崁園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赤崁園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3月7日

斷碑記

從顏水龍到羽鳥又男

第二次被顏水龍名字吸引,是在看赤崁樓修建歷史時,發現他也參予了日治1944年修復工程。對照其生平,顏先生那時剛從日本回台定居,在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成大)建築科擔任助教授。非常讓我驚訝的是這次修復施工時間為終戰前一年,照理說是日本政府最焦頭爛額,自顧不暇的時候,怎會挑在此時修復赤崁樓?

2011年2月4日

喵~

廣安宮之貓

春節前從水仔尾回來,繞進石精臼巷裡的舊廣安宮,看了兩年多了,還是沒要動工整修的跡像,舊廣安宮廟埕是台南小吃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如今未受重視愈來愈破落,很可惜。(小吃聖地石精臼)

台南石精臼廣安宮
側邊這個通往古巷弄的小拱門若好好整理,會很棒。這天經過,在舊廟埕堆放雜物的角落看到這窩小貓,

2011年1月1日

赤崁東街

continued from [冬夜]

赤崁東街是古巷道拓寬而成的新街,雖然緊鄰赤崁樓東側,但赤崁樓屬性不是地方宮廟,並未和東側民宅形成依附聚落。對照清代街道圖,赤崁東街這位置應該是清時「三四境」和「五全境」巷內聚落,臺町(民族路)開通前和萬福庵前的范進士街原是相通的。

註:三四境的「境」指街境,如太平境,不是洪毓琛所創的廟宇聯境。

赤崁東街
赤崁東街旁日治時期豪宅,這房子頗有老式氣派,後面也很可觀。(2/23/2010)

2010年12月22日

冬夜


在台南,「冬至」是相當準確的時令節日,每年差不多要到這時候氣溫才會真正變冷,帶來隆冬的感覺。前兩天寒流來時,給自己到水仔尾西門路吃圓仔湯的藉口,冒著低溫在夜晚出去散步,感受冬夜的街道。

滿足的吃完熱圓仔湯,經過縣城隍廟走到小媽祖廟(開基天后宮),除了廟前的古餅舖店內尚有人狗走動,晚上的小巷幾無人影。

2010年7月24日

How Old Are You


曾經統治台灣將近四十年,比鄭氏王朝二十年還久的荷蘭人在台灣的歷史遺跡很少。


赤崁樓倖存的普羅民遮城時期入口殘跡,荷蘭人當年遠從印尼雅加達(東印度公司總部)運來紅磚建城。

2010年2月25日

寧靖王的思鄉之花

梅花在1964年被訂為中華民國國花,維基百科上記載主要理由是:
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梅花愈冷愈開花,象徵堅貞、剛毅、聖潔,代表中華民國國人的精神。梅開五瓣,象徵五族共和…等一堆洋洋灑灑

明明是亞熱帶氣候的台灣,卻找了個不冷不開花,很冷才開花的花種來當國花,我還記得小學課堂首次教示梅花是我們的國花時,師生們大感困惑的情景。在台灣平地,只有少數地方栽有梅樹,而且一年花期只有短短一個多月,許多孩子對梅花的認知是來自銅板上的圖案。


台南祀典武廟觀音殿後的老梅樹,樹齡已三百多歲,台南最具代表性的梅樹,相傳是明寧靖王朱術桂所植。寧靖王府就是現在的祀典天后宮,比鄰祀典武廟。相較於荒唐的鄭家,朱術桂人品高尚,雖然沒有實權,卻是明鄭時期少數氣節高亮的人物。在清軍攻陷澎湖,獲知鄭家第三代鄭克塽決定降清後,朱術桂選擇殉國,並留下五妃從死事蹟。朱術桂死前有條不紊的處理他的封地田產,安葬五妃後回到王府自盡,懸樑處離梅樹只有一牆之隔。

2009年7月5日

大天后宮3

大天后宮擁有豐富古藝術,為國家一級重要古蹟,但情感上我還是比較喜歡讓它還原成寧靖王府,以紀念在清軍入台時選擇殉國的朱術桂,讓他魂有所歸。 

台南一級古蹟 寧靖王府
朱術桂殉國前所交待諸事之一乃是把寧靖王府改成觀音庵,無奈國亡,新政權基於政治目的將寧靖王府改成媽祖廟,觀音被移到側殿。

2009年7月3日

大天后宮2 亡國恨的變裝屋


台南古蹟巡禮 大天后宮
施琅所立的「平台紀略碑記」,算得是台灣最古老的官立石碑,碑上字跡已因長久風化而模糊,紅字是為了助讀而描上去的,三百年後讀其內容,非常有意思,劈頭第一句是:「臺灣遠在海表,昔皆土番、流民雜處,未有所屬。」除了透露了滿清對台灣住民的觀點印象,也陳述了台灣原來的主權未定狀態。

2009年6月23日

大天后宮


台南大天后宮
由於前身為寧靖王府,大天后宮的面寬在同期建物中最寬,且仍擁有前廟庭,屋頂也透露了其位階。如同台灣許多廟宇,金爐煙囪常成為建築景觀破壞者。

2009年4月1日

府城小吃聖地石精臼


台南小吃美食

位於赤崁樓西側的「石精臼」(石舂臼),是典型府城庶民小吃的聚集地,這地方靠近米街,地名來自群聚商家所販賣的舂米器具,類似嶺後街牛磨巷的命名方式。

赤崁樓的紀念意義


台南市一級古蹟赤崁樓
幾乎所有台灣人一生都會去過一次的古台灣象徵建物, 極可能也是被選入畢旅行程的全台景點榜首。「赤崁」是原來居住的平埔語赤崁社saccam 的音譯漢字,荷蘭人以十五匹花布取得土地,而原來的赤崁社則移居至現在的台南縣新市鄉,改稱「新港社」。荷蘭傳教士除了在新港社開辦學校,並協助新港社將平埔語文字化,而有歷史所稱的「新港文」。

2009年3月15日

在古廟裡上課 陳德聚堂


台南三級古蹟陳德聚堂
我真的在古廟裡上過課,乃因以前古厝出租給補習班。它其實不算是廟,所以能維持清淨的氣氛。它就是始建於明鄭時期的陳德聚堂,是鄭成功部將陳澤之府邸。

2008年4月28日

祀典武廟


祀典武廟山牆
上班經過這片山牆時,心情都會變舒服,具有古建物才有的撫慰功能。

2008年4月17日

萬福庵


台南古蹟
在赤崁樓對面小巷裡的萬福庵, 本來是鄭成功殉職部將遺孀阮夫人居所,清代時改為萬福庵。它是台灣古建物未經專業處理,胡亂改建而原味盡失的典型例子。有點諷刺的,它唯一保存原狀的廟前 "照牆"(擋邪用)反能列名三級古蹟,其屋頂"燕尾脊端"充滿了簡單的古樸之美,是我步行探索古台南遇到的第一個驚艷。

陳世興古宅

這個不屬於台南七大古蹟的二線古蹟,是我步行探索的第一個點,也激發我繼續探索府城舊城區巷弄內的古厝。

陳世興古宅
陳世興古宅位於赤崁樓對面小巷裡,對面即萬福庵。它是 "住宅", 而不是居古蹟主流的廟宇,也非官署。初次看到這古厝時,感動得唏哩嘩啦,有著三百年歷史的古宅,卻讓人感覺彷彿昨天還有人住著似的。可惜古厝並沒有被照料得很好,否則是很有價值的活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