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西定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西定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18日

臺南人的牛肉湯


有個氣溫驟降的黃昏,我騎單車經過某家牛肉湯店,大鍋熱氣裊裊,吸引我進去點了碗牛肉湯驅寒取暖。

2013年1月26日

台江內海的最後身影


代文
三十年前的台南市地圖上,猶可見到台江內海化身為魚塭苟延殘喘著,

2010年12月1日

蕃薯仔港保西宮

台南沙淘宮和保西宮同樣位在草仔寮,昔日台江海濱,雖然知名度比不上那些一線古蹟,卻都是府城移民史上的重要宮廟。

西定坊保西宮
保西宮香爐

2010年11月22日

沙淘海濱之少年騎士

continued from [沙淘古地]

沙淘宮
從規模上來說,沙淘宮只是間小廟,知名度遠比不上那些同樣位於舊海岸線的台南一線古蹟。

2010年11月17日

思海

沙淘古地
 continued from [一百七十年後]

草仔寮沙淘宮
照片中是沙淘宮位於西門路大樓旁的牌樓,日本時代在沙淘宮北側蓋了台南最大的劇場叫「宮古座」,是座典雅的日式建築,台灣現代藝文啟蒙場所之一,舞蹈家蔡瑞月年輕時就是在這裡看了日本現代舞演出後,動念渡海到日本學舞。它的位置靠近中正路口,十字路口週圍成為舊時台南最熱鬧的娛樂和購物街町。

2010年11月2日

一百七十年後

Cycling through Yichun Alley
 續 [潮退之地]

益春巷,是意外的好心情。

台南老街益春巷
今年冷得快,胡神們提前放寒假去了。我常避開大路,透早經由永福國小對面的益春小巷,穿過曲折古巷去沙淘宮廟埕吃菜粽。

2010年10月23日

潮退之地


曾經坐擁台灣八分之二美景,是塊因為過度開發而失去歷史光采的古地。

清朝初年由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負責治理台灣,簡稱為「台灣巡道」或「台灣道」,這個我們常在廟裡古匾落款看到的頭銜,是當時台灣最高行政長官。而巡道署就設在府城西定坊,現在的台南永福國小,我就讀的小學。

1693年(康熙32年),約三百年前,第三任台灣巡道高拱乾在道署後方高地建了一對亭台,取名斐亭澄台,高拱乾後來編修台灣府志時更把「斐亭聽濤」和「澄台觀海」列入台灣八景。還記得我提過小學距離西門路舊海岸線只一個街塊!?「斐亭聽濤」和「澄台觀海」二景証明當年這裡的確可以看到台江內海,甚至聽得到海濤聲!

永福國小是所景觀單調的學校,沒有出色的建築,樹木也不多。發現清代台灣八景中竟有二景在學校內時我很驚訝,儘管印象中似乎師長曾提及這裡是前清官署遺地,但童年印象中的校園似乎是一片平坦,除了教室和操場,沒有中國古代亭台,也沒有什麼明顯的高地,完全對照不起來。直到最近小學後排教室拆除重建,現出周遭地勢關係,謎團才解…

台南市永福國小 巡道署
工地出入口解開了謎團…

2010年10月17日

帆寮街港濱故事

 continued from [大西腳望海心情]

我,當然還是沒見到什麼港口或碼頭…



位於台南民生路,距離西門路舊海岸線只幾十公尺,著名魚麵店所在的街市其實是府城歷史古地,到這裡吃魚麵別忘了順便到店後的巷子走走。

2010年10月3日

大西腳望海心情


我其實並沒有看到海,第一次發現這地方時,恍如置身夢中,不知道下次是否還能找到這入口。

台南古蹟大西門
是個隱身在大西腳舊城區裡的上升坡,我牽著單車輕輕跟在老人後面,隔著幾步路,以免我這罕見的外人驚動到他。

2010年9月19日

失去城門的城市


我就讀的小學距離西門路只一個街塊,小學老師曾說台南舊海岸線就在西門路,是我從課本外所學到的第一條本土歷史知識,至今印象深刻難忘。

事實上,西門路不只是舊海岸線,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它是清代府城西城垣所在。南從樹林街口的新光三越,北到公園北路口的民德國中,在這條線上就有小西門、大西門和小北門三座城門

2009年6月1日

下大道


台南市的「下大道」地名來自府前路、西門路口的良皇宮,和鎮北坊的大道公廟(興濟宮)同樣主祀保生大帝,因而以「下大道公廟」區隔。府城廟宇依同樣方式區隔的尚有鎮北坊的軒轅境廟(頂土地)與總祿境廟(下土地)。

台江時期,下大道是福安坑溪的入海口。1970年左右小西門圓環拆除後,許多小吃店沿著保安路西遷,現在府前路以南、西門路以西所包街廓可看到許多小吃店在店名上掛上「下大道」三字,使得下大道意含擴散到保安宮、南廠一帶。

雖然這區域沒有著名古蹟,外來客比較少到來,也沒有度小月這種全國知名的名店,但這一帶飲食文化庶民氣息濃厚,不輸五條港,擁有不少台南人所喜愛的小吃店。

下大道青草
精神上的保安路一號,保安路口老厝,騎樓下就是「下大道青草茶」。青草茶是下大道最具特色的產業,盛夏午后可看到這兒人進人出,手裡提著消署解渴的青草茶。若非目睹,不知這種傳統飲料還有這麼多愛用者。

2009年3月16日

大井頭


「大井頭」這個位在台南全美戲院北側的古地名,它最重要的歷史意義乃為台江內海淤積,海岸線西移前最早的渡頭, 可惜「大井頭」的古井現在已經隱入路面下,只剩下台南市政府立的說明碑。

大井頭東側市街是荷蘭人向赤嵌社平埔族人購地所建,是荷蘭人在台南開闢的第一條市街, 叫「普羅民遮街」, 為僅次於安平延平街的台灣第二街,也是荷治時期台南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一直到我小學時,都還是台南市的重要商業街道。從清朝時期所繪的府城地圖顯示它正好是府城的東西向「中線」。

可惜這條街在二戰後被改名為"民權路",變成和府城歷史完全脫節的三民主義路名。台灣光復後很多城市的街名被以三民主義、八德或者大陸省名重新命名,對本土歷史傳承和溯源造成嚴重傷害。

台南中西區住宿旅館飯店
從大井頭遺址碑看下去的「大井頭街」, 可感受地勢下沈。這裡以前是繁榮的「布街」, 我有個交情很好的小學同學家是這條街布行,七八個孩子全靠布行生意餵養栽培,我常去他家享受大家庭的熱鬧氣氛,如今看著布行蕭條凋零,甚至同學家的老房子也人去樓空,是難以面對的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