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公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公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月9日

台南公園內之瀧



日本時代的台南公園一景,日文的"瀧"乃瀑布,為當初時利用臺南公園高低起伏之地勢及豐沛水源所構築之造景小瀑布。這個景仍在,雖然外貌有變動,因水文遭破壞,瀑布也已不復見,有興趣的朋友至公園裡可找找看,享受探尋之樂趣(或美景不再之喟嘆)。

2010年5月16日

春樹


2010/2/21 初春的週日來到台南公園欣賞春樹,公園裡正忙著佈置迎接花季,到處是臨時舖上去的繽紛草花,我的目光在那些伸根入地的樹木…

台南公園
我將這張照片取名「樹姿」,它讓我相信有些樹木具有愛美的本能。

2010年3月7日

大葉欖仁在公園

 
我一直以為大葉欖仁是外來的熱帶樹種,後來才知道它是台灣原生種,在台南市數量還真不少,許多校園、甚至街道旁,民宅院子都見得到它的蹤影。

青年公園
大葉欖仁的樹葉在冬天會轉成美麗的艷紅色,可惜它那肥肥厚厚的寬闊大葉缺乏楓葉的纖細美感,以致吸引不到什麼讚美之詞,似乎總是乏人注意的度過紅葉期,蠻可惜的。

2010年2月27日

南國之梅


2010/1/10 在台南公園尋找楓葉的蹤影時意外發現兩棵梅樹,

2010年1月31日

巴克禮公園之冬 猢猻樹


落羽松和猢猻樹是我從巴克禮公園裡認識的兩個有趣樹種,它們都是1900年代引進台灣的外來樹種,一個來自北美沼澤地帶,一個來自非洲。

1900年代是日本時代初期,電影1895最大貢獻之一就是將這個影響至大的年代數字烙入台灣人腦裡,當我們回顧歷史事件時它成為時光刻度上最鮮明的參考指標。

當年日本人視台灣為溫暖的南方新世界,經由那些於明治時期派至歐洲學習的專家學者積極引入各種西方事物,一百年後,除了日本人留下的古典建築物,這些馴化的外來樹種也成為當年積極西化的痕証。

巴克禮紀念公園
很奇妙,第一次認識猢猻樹Baobab是它在冬天光禿禿的模樣。

2010年1月27日

巴克禮公園之冬

寒流過後,我到巴克禮公園觀察樹木們有無變化。

巴克禮紀念公園夢湖
一個月前我紀錄夢湖畔落羽松的顏色如是。

2009年12月26日

宅鴨的聖誕夜

夢湖最讓我感動的事物之一,是那些環繞湖畔,為夢湖抹上荒野氣息的落羽松。



2009年12月18日

城市荒野 巴克禮公園

如果只用一句話,我會以「有個性又優雅」形容這個公園。

巴克禮紀念公園
位於都會區邊緣的巴克禮公園,從這方向看像被移植到城市底下,恬適優美的鄉村小溪。

2009年12月14日

暮光之湖

 
夢の湖
是日治時期的名字,之前叫「荷蘭埤」,可見歷史久遠,光復後一度從地表消失,直到李仁慈和他的義工朋友們把它從垃圾堆底下清出來,才重見陽光。雖然如今夢湖已無法恢復至往昔之水域面積,仍深具水文歷史意義。

黃昏時來到夢湖,天色有點晚了,陽光沒有達到我的標準,本無照相念頭,剛好旁邊的國小放學,我看到里長伯用汗水灌溉的土地成了孩子們的幸福國度。

夢湖
放學後到小橋下嬉遊的小女生,李仁慈的最初夢想是讓崇明里的孩子們可以走在公園小徑快樂安全的上學,沒想到夢湖如今還成了真實的夢幻遊地,我幾乎不敢相信在自己城市的社區公園裡能目睹夢裡畫裡才有的情境。

2009年1月31日

公園裡的雨豆樹


英文稱為 Rain Tree 的雨豆樹,樹形優雅,就我所知在台南老城內至少有三棵雨豆大樹。

台南公園雨豆樹
這棵位於台南公園大北門遺址旁,樹形優美的大樹是日本人留下的百年雨豆樹,像小含羞草一樣,大樹的葉子在夜晚和下雨時會閉合。

台南熱帶實驗林


台南古蹟 燕潭
戰後改名「中山公園」,現在叫台南公園。照片是中山公園時代所留下,為企業家所捐贈的中國北方宮殿式涼亭,有些旅遊書視為台南公園之代表景點,其實景觀上和日治時期建園時所設定的「熱帶植物園」屬性格格不入,是台南公園內最突兀的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