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林百貨對望,日治時期勸業銀行。比對日治時期老照片,當時銀座通黃金路口這兩棟建物還能依然屹立,非常難得。路口另兩個三角窗位置,如今一個是民店,另一個自然而然變成國民黨市黨部。
日本人走後勸業銀行由業務和勸業銀行最接近的土地銀行接收使用迄今,它是日本人留下的建物中,能夠一直沿續原用途至今的少數建物,也驗証了建物堅固性。我父親常說銀行的柱子要建粗一點,比較容易讓人產生信任感,想必受此建物影響很深。

後方醜醜的樓房是土銀自行增建的部份,新舊建物對照出光復後台灣建築美學的大退步。我曾在東京街頭見過同期銀行建築,老天,「竟然和家鄉的長得一模一樣!」


這棟沒有色彩的灰色大建築,我孩提時代經過這人面獅頭時心中充滿了敬畏。

銀行的騎樓頂有無數燕子鳥巢,由於高度大,丟下的「炸彈」很具威力,是小學上下學途中必須快跑通過的路段。

建築設計使用大量「重覆」堆砌美感,顏色則只用到灰色。
雖然不屬於同一風格
回覆刪除不過我覺得這幢建築物
柱廊在視覺的意象上
有古希臘雅典衛城的影子
與許多日本時代建築比起來
這座銀行真的是相對樸素許多
但還是具有相當的美學素養
配樂我印象很深刻
是象徵人在畫展中漫步
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
我覺得最後一首很好聽
在描寫基輔城的城門
> 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
回覆刪除> 我覺得最後一首很好聽
> 在描寫基輔城的城門
真佩服,能從頭聽到尾
我始終還停留在"漫步"
沒認真進去看/聽過那些畫
這個柱廊是我童年穿梭最多次的古蹟
對它的感覺裡有幾分"敬畏"
寫白金記憶時我腦中第一張浮上來的影像就是它
也沒那麼強啦!
回覆刪除只是特別有印象而已
我比較常聽協奏曲
管絃或交響就比較少
這地方我也不陌生
所以您的感覺我能體會
包括那些「炸彈」
以前翻閱書籍
回覆刪除還奇怪是不是誤植
後來才知道
台北也有座勸業
跟我們熟悉的台南這棟
蓋得幾乎一模一樣
一樣 我還懷疑背景的圓頂建物怎不見了(歷史博物館?)
刪除台北勸業銀行
刪除維基上寫已歸台博
兩地距離也不遠
這裡也有介紹
刪除http://www.epochtimes.com/b5/5/11/19/n1125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