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日

消失的汐見丘


我小時常和表兄弟們到忠義國小對面的忠烈祠玩,由於大人仍習慣以「神社」稱呼之,孩子們當時都知道這裡在日本時代是神社,但忠義國小的位置是「神社外苑」則是遲至這幾年才知道的事。

台南神社外苑
看到這張老照片(大概是出自台南名所繪葉書)時,更讓我嚇了一大跳,和近年挖掘出土的石橋比對,這裡真的是神社外苑!

台南忠義國小成功橋
光復後被打掉的石橋,如今只能殘缺不全的恢復部份舊觀。我試著從老照片的拍攝位置拍了一張,原來通往神社的前方視野被校舍和樹木遮擋,已經不復當年日式庭園勝景,真可惜。不過這不能怪忠義國小,它的前身叫「汐見公學校」,本來位於大成國中,叫做「汐見丘」的地方,光復後因交換校地才搬到這個看不見水波的地方,校名也從「逢甲」再度改成「忠義」。

忠義這校名好不好,恐怕見仁見智,但忠義的學生回溯校史,接觸到「汐見」這創始校名時或許心裡會有許多不連貫的疑惑罷!?

汐見公學校創校較晚,據說一方面也是為了分擔末廣公學校的學生數,我家長輩因而有讀末廣公學校,也有讀汐見公學校。第一次從長輩口中聽到「汐見丘」這地名那當下,我有許多感動,也有很多嘆息,這已被遺忘的優美地名不正反映了舊海岸線旁那塊高地的昔日景觀和地貌嗎!?

台南武德殿
有謂武德殿前這口井本來是給人在參拜神社前洗手的,不過從這兒到神社拜殿好像還有一段不算短的步行距離,不是嗎!?

來到汐見公學校舊地,汐見丘的地形其實並未完全消失,而是光復後大量改用教條式愛國地名,使得許多依地貌而取的舊地名漸被丟棄遺忘。

仔細觀察仍可發現殘存的小丘地形特徵,日本時代尚可以從這裡眺望落日西沈魚塭的美景,如今已波光不再。


11 則留言:

  1. 上月的旅行,真的謝謝。
    deroren desu.

    這個井的水,也是利用於洗手的吧。
    我想並不是在這裡洗手。
    形式與「手水鉢」不同。

    神社的井,為了祭奠神被利用。還有,作為特別的水(御神水),參拜者帶回。
    譬如,京都御香宮(御香水)。

    想像給戴上鄭成功的名的這個水,也是奇蹟的水。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惜時間太短,無法充份招待
      希望你們都已很快的從旅行的疲憊恢復
      謝謝關於「手水鉢」的說明
      現在用中文直接回覆
      想必您已能順利閱讀罷

      刪除
  2. 忠烈祠遷建(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1/a5/c6.html

    這個忠烈祠的前身應該就是神社了,
    說是遷建還不如說是拆掉重建~~~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連結,
      很難得可以再看到神社舊貌

      刪除
  3. 汐見丘得名的原因,應該是1930年原預定要在那邊設立「汐見町」,所以很多機構以此命名,包括汐見丘。但由於大戰吃緊,一直沒有正式實施。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補充,汐見丘以西當時都還是漁塭
      我覺得汐見町在當年那批預定的新町名裡算比較出色的
      (和其他幾個依人物而取的町名相比)

      刪除
  4. 1966-1972讀忠義國小, 當時成功泉還直冒泉水,冬暖夏涼, 流出的水會透過地底渠道流入一邊的池塘,再流經成功橋下注入府前路的大排(應該是某條溪), 小二時曾掉入池塘差點滅頂, 在池塘邊玩泥巴球互撞是下課必玩的, 音樂啟萌是在武德殿下方的音樂教室, 小五六時的教室在緊臨忠義路大門的四樓,座位靠窗(好像當時調皮學生都會被安排在角落), 望出去還可看到鳥居, 當時已蓋成體育館,不過兩支大鳥居還在,後來不知為何就不見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哥哥就是不愛念書的那個,坐在窗邊,常常畫著對面的忠烈祠美景度日子。

      刪除
  5. > 流出的水會透過地底渠道流入一邊的池塘,再流經成功橋下注入府前路的大排
    難得聽到有人見過那池塘,現在只有條淺小溪,還是從地底開挖出來的
    府前路那條大排就是福安坑溪,進入建興國中可看到

    回覆刪除
  6. 我念忠義國小到小三˙進學國小畢業念建興國中˙小時候大排已經覆蓋到進學街1號(好像改成忠義路了),法院到西門路的大排都還可以看到,延路都有架設橋樑相通。

    回覆刪除

非Google用戶「留言身份」請選擇「名稱/網址」,網址可不填,唯請勿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