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戀府城
As I Walk The City 舊 城 四 季
2010年8月22日
潮起潮落
Continued from [
台南神學院老樹
]
到台南,不要只迷惑在鄭成功打敗荷蘭人的短暫光榮,一定要花點時間看一下五條港和三郊遺跡,是最能代表傳統舊勢力興衰起落的歷史景地。
清朝末葉前,台南一直是台灣最忙碌的貿易中心,當時有所謂的「
府城三郊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台南三個規模最大的進出口同業組織。可惜五條港和三郊總部如今都已從地表消失,只能從殘存的蜘絲馬跡去揣想當年盛況…
大天后宮裡三郊所贈「貺昭慈濟」匾額於今依然高掛。
閱讀全文 »
2010年8月15日
台南神學院老樹
北郊遺地 蘇萬利花園
外貌不揚的台南神學院校門,其實是府城非常具有歷史性的地點。除了長老教會本身和府城歷史緊緊相扣,這個校區在清領時期更是蘇萬利花園,蘇萬利商號是當時府城三郊中之北郊代表,三郊於清朝末葉後逐漸沒落,1874年
甘為霖
牧師代表長老教會買下蘇萬利花園,成為古地的新主人。(甘為霖是我在[
洪公祠
]裡提到創辦台灣第一所盲啞學校那位蘇格蘭籍傳教士。)
閱讀全文 »
2010年8月8日
台南一中小禮堂1
從古蹟立場來說,應該稱它為台南第二中學校講堂,我們現在所說的禮堂,日治時期稱為「
講堂
」,意涵裡具有集会所和講演会場的功能。(
台南第一中學校
)
第一次從新聞介紹得知台南一中小禮堂成為台南市定古蹟時,感覺是慚愧的,因為讀了三年南一中,我至今尚記得許多老師同學的姓名和臉孔,卻記不得學校裡的建築容顏。
對高中孩子來說,除非世界末日來到,這世上都沒有漂亮女生可以看了,實在不太可能會浪費他的寶貴青春時間去欣賞日本時代的老建物。由於沒有人告知老建築的美學價值,在學期間幾乎未曾認真注視過這些老建物的相貌,把它們的存在視為身旁的理所當然。
閱讀全文 »
2010年8月2日
小禮堂2 歲月之歌
建於1931(昭和六年)的台南一中小禮堂在修復後,仍然可依原始建造目的使用,是棟悠然屹立的活古蹟。
(台南一中小禮堂漂亮的這一面其實是背面,八角形是表演者的後台準備室。)
閱讀全文 »
澳大利亞之樹
電視播放「澳大利亞」,原本以為是描述澳大利亞開拓史,看後才知道是反省澳洲種族政策的電影。
電視上出現這個畫面時我趕緊抓起手機拍下來,左邊那棵大樹就是我在 [
巴克禮公園之冬
] 所提的
猢猻樹
,電影裡出現許多次這種造型粗曠,極具荒野氣息的大樹,例如夜晚紮營、放牧人在荒野中見面…都選在猢猻樹下,為人樹關係作了最佳詮釋。
閱讀全文 »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